凝心聚力担使命 砥砺奋进谱新篇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专章进行系统论述与战略部署,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专章进行系统论述与战略部署,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
在《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一书中,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的生命羁绊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家庭教育的典范样本。作为我国早期现代数论研究的开拓者,杨武之以“中西合璧”的教育智慧与“忠厚传家”的人格风范,为杨振宁埋下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种子。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该奖项成立于2016年,是由杨振宁等科学家联合中国企业家发起的首个民间科学奖项。
气功,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先人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然而,在当代社会,这一文化瑰宝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误解与污名化。网络空间中,气功被贴上“心理暗示”的标签,甚至与“伪科学”“迷信”划等号。这种扭曲的认知背后,既有利
在杨振宁先生的告别仪式上,其93岁的弟弟杨振汉先生罕见露面。这位科学巨匠最后牵挂的,并非个人荣辱,而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长远命题。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个心愿的种子已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这题到底有没有解?"他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击。深夜11点,北京某高校的数学教授李明(化名)揉了揉发红的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困扰他三年的埃尔德什难题,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合眼。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助力公众增强科学思辨能力,应对迷信伪科学的迷惑侵蚀,共建科学文明社会环境,应用现代科技提高破迷反伪科学传播实效,10月23日,“捍卫科学精神,筑牢理性根基——
10月25日下午,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考古文博、农业科研、通信产业等领域的科学大咖齐聚蓉城分享最前沿科技成果,更勾勒出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科学精神图景。
为深化交流与合作,构筑和谐融洽的共建关系,10月24日,海南机动队伍诚邀桂林洋农业公园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观影共建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冀星、《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亲临现场与指战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观影交流。
在第二十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由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简称“北京老科总”)联合顺义区、昌平区、海淀区等区科协及丰台区老科协等有关单位,共同主办的“播撒科学火种,传承科学精神”——北京第二十一届老科技工作者日暨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于10月27日正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杨振宁年少赴美留学工作,1971年首次以美国学者身份访华以来,多次回国讲学交流,足迹遍布多地,也与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巨匠,以其开创性的科学成就、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科学史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刻下了不朽印记。
10月16日下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赋能大讲堂・走进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会(第八期)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科协联合主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支持举办,华中科技大学科协、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承办,武昌区科协、洪山区科协协办。省、市、区直相
为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化拓展,培育具有郫都温度的文明实践品牌,我区正式启动2025年“锦绣郫都·美在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本次大赛旨在挖掘、扶持、推广一批创新性强、实效显著、可持续的优质项目,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城市文明更
在医学与科学的讨论中,理性、实证与辩证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张伯礼院士“中医理论是不变的,西医总在变,有时几个月就变。为什么变呢?因为是错的,错了就要改。中医不错”的言论,却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偏执误区,严重背离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记者从“创意十二月”组委会办公室获悉:因项目公开征集反响热烈,经研究决定,深圳市第二十一届“创意十二月”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时间延期一个月至10月28日截止。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欢迎全市文创园区、文旅与科创企业、文艺社团、社会机构及创新团队积极申报,优秀项
在北京北郊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观众苗青驻足在一张巨幅黑白照片前,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她9岁的儿子要在今年暑假写一篇以抗战时期爱国科学家为主题的作文,家里一致决定选择照片中这位歪着脑袋,手握钢笔,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当菜市场的摊主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小技巧”解答顾客疑虑,当社区活动室里老人跟着志愿者学习智能手机防诈骗的科学原理,当校园里的“小小科普员”用实验演示彩虹形成的奥秘——一场覆盖全年龄、贯穿全场景的全民科普行动,正以生动鲜活的姿态,重塑着我们与科学的距离。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筑牢校园防灾减灾安全防线,近日,由成都市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成都双语实验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教授梁春涛,为该校师生带
金秋时节,我们再次迎来全国科普月这场全民科学盛宴。在全国范围内,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犹如一股清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强劲动力。